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
    侯汉鹏:从农民到刻瓷艺术家

    信息发布者:hbmashiyong
    2020-03-31 09:53:06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
    阳春三月,万物复苏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在河北省河间市龙华店乡龙华店村,河间侯汉鹏刻瓷博物馆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。“地基已经浇筑好了,前几天,工人们进场施工。两三个月主体建筑封顶,预计年底投入使用。”博物馆主人、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侯汉鹏难掩喜悦之情。

     

    今年47岁的侯汉鹏,是河间市龙华店村农民。他自幼酷爱绘画,后迷上刻瓷,29年耕耘不辍,在传承传统刻瓷艺术基础上,不断探索、创新、发展,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上摘金夺银,陆续收获了“中国民间刻瓷艺术家”“中国十佳民间艺人”“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”“河北省燕赵文化之星”等美誉。雕刻的《戴安娜王妃肖像》瓷盘,被英国王室收藏。迄今为止,侯汉鹏刻瓷作品已被英、美、日、韩等国人士收藏一百余件。

    入门刻瓷,从屡败屡战到炉火纯青

    走进位于侯汉鹏家中的工作室,展架上一件件作品,有奇山秀水、花鸟虫鱼,更有书画篆刻、人物肖像等,件件精巧别致,巧夺天工。

    侯汉鹏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自幼喜爱绘画。1990年,侯汉鹏报考美术院校,专业分数位列河北省第十一名,后因文化分之差落榜。侯汉鹏苦闷彷徨之际,决心跟随北京的伯父学习刻瓷技艺。之后,他又到沧州师专潜心进修。心灵手巧的侯汉鹏学习劲头十足,买回雕刻工具,尝试在方寸瓷盘上雕刻梦想。

    从那以后,他与刻瓷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在龙华店村这个农家小院里,每天从早到晚都会传出叮叮当当清脆的敲击声。

    雕刻一件作品,要靠雕刻力度的大小,来体现光影效果,给人以逼真写实的视觉冲击。一件简单的作品,要反复多次,敲击上亿个点,历经一个月左右,才能完成。

    “屡败屡战”,是初试刻瓷的侯汉鹏的真实写照。线条粗糙毁掉、造型不够完美毁掉……这些年,被他刻坏的瓷盘、磨坏的刀片不计其数,双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茧花。“刻瓷时,每一次下刀都要仔细斟酌,每一刀下去必须十分精准,要做到心无杂念,手、眼、心合而为一。一旦绷瓷,前功尽弃。”侯汉鹏不无感慨地说。

    最初,侯汉鹏偏向于着色刻瓷。着色刻瓷色彩明丽,造型柔美,但也有缺陷,怕腐蚀、抗老化性差,不能长期接受强光“刺激”。之后,他便在着色刻瓷的基础上,开始琢磨无色刻瓷的雕凿工艺。不上色刻瓷,完全靠瓷器本身的黑白灰进行造型。他想到西洋绘画中的素描技法,结合瓷盘白胎黑釉的特殊结构,一点点雕凿,一点点探索,靠凿到盘子上“钻点”的多与少、深与浅、稀与密来表现物体的结构、明暗。除了下地干农活,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在了摸索刻瓷上,刻瓷技艺逐渐炉火纯青。

    “整整7年,我们舍不得吃,舍不得穿,所有的钱都用来买盘子,买工具,可刻出来的瓷盘却卖不出去。”回忆起当时的困境,侯汉鹏心中五味杂陈。

    一年又一年,他们用微薄的收入,支撑着心中的事业,坚守着梦想。

    耕耘不辍,从默默无闻到夺得金奖

    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

    转机来自于1998年8月,在北京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,侯汉鹏的参展作品《周恩来刻像》荣获金奖,刻瓷技艺获得专家称赞。由此,这次博览会为侯汉鹏打开了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扇窗。

    侯汉鹏刻瓷技艺,博众家之长,不用任何颜料,全凭精湛技艺,掌握刻刀的深浅来描形状物,将复杂的色调收纳在单纯的黑白之中,自成一格。同时,他特别注重刻瓷与木雕结合,每件刻瓷均用红木雕刻成相应附件,比如屏风、托架、框饰等,互相成趣,极具古典张立,也适合藏者摆放。他创作的木雕架托瓷盘技艺,成为公认的侯汉鹏刻瓷艺术品牌。

    历经两年时间,他雕刻完成了“福寿吉祥”屏风。屏风长2.8米,高2米,正反面均为镂空雕刻,正面由四组吉祥图案组成,寓意“居家欢乐”“锦上添花”“一路连科”“白头富贵”,反面是百寿图。瓷盘画面栩栩如生,木艺雕刻细致入微,集刻瓷艺术与木艺为一体,属侯汉鹏刻瓷技艺的经典之作。

    侯汉鹏刻瓷作品缤彩纷呈,囊括花鸟、人物、民族建筑等多个类别,他的名气越来越大,许多人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农家小院,求得他的瓷盘刻像。他先后应邀将周恩来、宋庆龄、王洛宾等名人肖像制成刻瓷作品,其中已有上百件被英、美、日、韩等国人士收藏。他雕刻的“戴安娜王妃”瓷盘,被英国王室以6000美元的价格买走并永久收藏。在他的工作室,砖雕、根雕等精美作品也处处可见。侯汉鹏相继在中国工艺美术大赛、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等大赛上摘金夺银,并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、中韩联展等。

    2016年,他注册成立了河间市汉鹏雕刻有限公司。

    传承技艺,从夫妻携手到建设博物馆

    “我能走到今天,离不开家人的支持。”侯汉鹏动情地说。

    妻子杨双艳在一旁笑呵呵地说:“我当初就觉得刻瓷很好玩儿,开始嫁给他虽然苦点儿,现在日子好过了,很幸福。”

    “当初汉鹏钻研木雕,迷恋收集各类木头。有一次,他相中了一根红松木,就用家里仅有的800元存款买到手,结果被骗了,雕刻过程中,这根木头总是裂。”杨双艳笑着向记者诉说当年的憾事。采访中,夫妻二人不时流露出的鹣鲽情深,让人感动。

    妻子杨双艳耳濡目染,掌握一些刻瓷技艺。现在,夫妻二人分工合作,她先在瓷盘上跑一遍粗活,侯汉鹏再精雕细琢。摆满绿植和鲜花的房间,随处可见的瓷盘、根雕、木雕,以及清脆的刻瓷声,让这个农家小院充满了艺术气息。受家庭熏陶,儿子侯放也热衷刻瓷技艺,大学读的美术专业。

    “这一辈子,只做了刻瓷这一件事,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。刻瓷博物馆建成后,我希望利用好这个平台,将河间刻瓷技艺传承下去,让更多的人了解刻瓷、学习刻瓷。”侯汉鹏如是说。

    为将刻瓷艺术传承后人发扬光大,侯汉鹏已培养徒弟数人,将自己的刻瓷技艺传授给他们。同时,为加强刻瓷文化艺术传播,他投资300万元建设河间侯汉鹏刻瓷博物馆。博物馆建在村里,离他的家很近。经过一年多筹划运作,2020年3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,项目占地380平方米,建筑面积760平方米,投资300万元。博物馆为两层青砖灰瓦中式古建风格,内部建有展览室、工作室、“非遗”传承区等功能区。建成后,将为广大群众和游客提供免费参观和定期展览活动等功能,进一步弘扬和展示中国民间刻瓷技艺,扩大河间传统艺术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成为河间文化建设工作的又一个优质平台、全域文化旅游的又一张特色名片。

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网友评论
    声明 本文由乡镇港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乡镇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乡镇港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